一線城市典當行發展飽和了嗎
近一個時期來,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新增典當行指標減少、外部競爭激烈、客戶質量下降、打息費價格戰、逾期情況大幅增多,這些表象似乎都在說明一線城市的典當行發展已經趨于飽和。但實際情況是否真的如此呢?這些城市的典當行業又該如何發展呢?
新增典當行指標減少
隨著各地主管部門陸續公布關于2014年新增典當行工作的通知,中國商報記者觀察發現,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2014年新增典當行布局的數量較上一年有所減少。
據北京市商務委員會透露,2014年新增典當行數量不超過現有典當行總數的14%,而這一比例在2013年度則為15%。廣州市雖然關于2014年新增典當行的規劃還沒有公布,但該市2012年新增典當行的比例為10%,到2013年度降為8%,據了解,2014年也不會有明顯增長,甚至有可能再度小幅下調。在上海,新增典當行數量的減少表現得尤為明顯。2012年,上海新增典當行數量不少于現有典當行總數的14%,2013年為13%,到2014年度則降至8%,并包含了新增分支機構的額度。此外,此次上海申請典當行的注冊資本金從原來的3000萬元提升至5000萬元。同時,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一再強調:“鼓勵投資者到郊區新城等網點空白區新設典當企業,現有典當行及分支機構一公里范圍內原則上不再新設典當行及分支機構”,就是為了防止典當行在布局方面過于集中,出現惡性競爭現象。